技術支持目錄
最新資訊
一、選型與尺寸匹配:避免 “過盈” 或 “松弛”
直徑適配原則:
網管內徑需與被保護 / 屏蔽的線束、線纜外徑匹配,建議預留 5%-10% 的間隙(如線纜外徑 10mm,優先選內徑 11-12mm 的網管)。
若內徑過小(過盈配合):強行套入會導致編織結構拉伸變形,破壞屏蔽層完整性,甚至劃傷線纜絕緣層;
若內徑過大(松弛配合):網管與線纜貼合度差,電磁屏蔽效果下降,且易在振動環境中移位、磨損。
編織密度選擇:
屏蔽需求高的場景(如高頻信號傳輸、強電磁干擾環境)需選編織密度≥85% 的網管;普通防護(如耐磨、防刮)可選 60%-70% 密度,避免過度追求高密度導致成本上升且柔韌性下降。
二、安裝操作:保護結構完整性
避免暴力拉伸 / 彎折:
鍍錫銅絲雖有一定韌性,但過度拉伸(超過其彈性極限)會導致編織絲斷裂、網眼變形,直接削弱屏蔽和防護能力;安裝時需沿線纜自然走向彎折,禁止 “90° 直角硬折” 或反復彎折同一位置(易造成局部編織絲疲勞斷裂)。
開口式網管的密封處理:
若使用開口式鍍錫銅編織網管(便于后期添加線纜),安裝后需用 鍍錫銅帶纏繞密封開口處 或使用配套卡箍固定,防止開口處屏蔽不連續,出現 “屏蔽漏洞”。
避免尖銳邊緣接觸:
安裝時需確保被包裹線纜無尖銳凸起(如金屬接頭毛刺),同時避免網管與設備鋒利邊緣直接接觸 —— 尖銳部位會長期磨損編織絲,導致局部破損、屏蔽失效。
三、環境適應性:規避禁忌場景
溫度范圍限制:
常規鍍錫銅編織網管耐溫范圍為 -50℃~150℃(具體以產品參數為準),禁止在超高溫環境(如靠近明火、高溫熱源)或極端低溫(如低于 - 60℃)下使用:
高溫會導致鍍錫層融化、銅絲氧化加速;低溫會使編織絲變脆,易斷裂。
化學腐蝕環境防護:
鍍錫層雖能提升耐腐蝕性,但禁止長期浸泡在強酸(如鹽酸)、強堿(如氫氧化鈉溶液)或強有機溶劑(如丙酮)中 —— 化學物質會腐蝕鍍錫層,進而氧化銅絲,導致網管失效。若用于工業腐蝕環境,需額外搭配耐腐套管(如 PTFE 套管)。
濕度與鹽霧環境注意:
在高濕度(如浴室、水產車間)或鹽霧環境(如海洋船舶、沿海基站)中使用時,需定期檢查網管是否有銹蝕跡象(如銅絲發黑、出現銅綠),建議每 3-6 個月清潔一次(用干燥軟布擦拭),必要時涂抹防銹保護劑(需選擇不影響屏蔽性能的產品)。
四、電氣安全:防止導電風險
接地規范(若用于導電 / 接地場景):
當網管用于接地或傳導電流時,需確保兩端與接地端子 / 導電部件 緊密連接(建議采用壓接或焊接方式,避免僅靠纏繞固定),且接觸電阻需≤0.1Ω(防止接觸不良導致發熱);同時需根據電流大小選擇適配線徑的網管,避免過載燒毀。
絕緣隔離(若包裹帶電線纜):
鍍錫銅編織網管本身為導體,若用于包裹裸露帶電線纜(如高壓線束),需確保網管外側不與其他金屬部件或人體接觸,必要時在網管外包裹絕緣套管(如硅膠套管),防止觸電或短路。
避免與高頻信號沖突:
在通信設備(如 5G 基站、射頻模塊)中使用時,需避免網管與高頻信號線(如射頻同軸電纜)過度靠近或交叉纏繞 —— 網管若接地不良,可能成為 “二次輻射源”,干擾高頻信號傳輸。
五、維護與檢修:延長使用壽命
定期檢查:
對長期使用的網管(尤其是動態場景,如汽車線束、機器人線纜),需每 6-12 個月檢查一次:
外觀:是否有編織絲斷裂、網眼變形、鍍錫層脫落;
性能:若用于屏蔽,可通過電磁兼容(EMC)測試設備檢測屏蔽效能是否達標;若用于導電,檢查接地電阻是否正常。
破損修復原則:
若發現局部小面積破損(如單根編織絲斷裂、小范圍網眼松動),可使用鍍錫銅絲手工修補編織;若破損面積超過 10% 或位于關鍵屏蔽區域(如信號接口處),需立即更換新網管,避免因局部破損導致整體性能下降。
禁止私自改造:
不建議對網管進行裁剪后重新拼接(如用膠水粘合、焊接拼接)—— 拼接處會破壞編織結構的連續性,導致屏蔽性能大幅下降,且拼接強度不足,易在使用中開裂。
六、存儲與運輸:避免前期損壞
存儲條件:
未使用的網管需存放在 干燥、通風、陰涼 的環境中,避免陽光直射(防止鍍錫層老化)和潮濕(防止銅絲氧化),且需卷成圓盤狀存放(禁止折疊擠壓),防止編織絲變形。
運輸保護:
運輸過程中需用硬紙箱或塑料筒包裝,避免重物擠壓或尖銳物體刺穿包裝,防止網管在運輸中被磨損或壓斷。